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育資訊 >正文

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

更新:2020年05月14日 22:09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

大部分孩子從出生到獨立走向社會,需要近二十年。

在第一個七年里,孩子主要依賴父母或照顧他的人形成自我意識。在第二個七年里(7到14歲),孩子依然要依賴父母,但他們已經開始更多的依賴朋友和兄弟姐妹來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在第三個七年里(14到21歲),孩子會像向同齡人以及有著相近目標或者有專門知識的人尋求幫助,確定和發(fā)展自我意識。

第一個階段,孩子從父母和照顧者那里獲得他們需要的愛和其他東西;

第二階段,孩子們通過在安全環(huán)境中與他人互動來培養(yǎng)自我意識。孩子們最大的需要是快樂的學習,玩耍。

當孩子在第一階段學會了如何獲得所需,在第二階段如何學的高興,玩的開心之后,他們就準備好了在第三個階段努力生活并約束自己。

快樂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在7到14歲之間形成。

快樂源自內心,快樂的人總是快樂,不管外界環(huán)境如何。

快樂的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大多數(shù)成年人從來沒學會如何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必要的支持來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尋找樂趣。

青春期之前,太多的學業(yè)或太多的責任和工作會阻礙一個人在以后生活中快樂的能力。他們成年之后,要么拒絕工作和不愿承擔責任;要么會努力工作,太嚴肅,很難開心和滿足。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知識和技能。學習的目的和過程會決定孩子能否擁有快樂的能力。

孩子天性好奇,如果父母能夠很好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并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樂趣,孩子不僅會喜歡學習,還能夠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枯燥和艱苦。

相反,如果家長只是攀比的心態(tài)去讓孩子學習,或者只是為了一紙成績去努力,孩子無法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就會認為只有玩耍才快樂,長大后就會發(fā)展出兩個極端。

快樂教育,并不是讓孩子瘋玩,而是教會孩子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

孩子們是通過負責任的父母學會負責任的。

我們總擔心現(xiàn)在孩子的生活條件太優(yōu)越,太舒適,擔心他們長大了不能擔當重任,所以很多父母都不敢讓孩子太放松。

其實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

孩子們通過觀察父母努力工作而學會努力工作;

觀察父母尊老愛幼而學會尊老愛幼;

觀察父母勇于負責而學會擔當責任。

認識到這些,父母們就可以充滿信心的遵循自己的心意去做,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很多父母強迫孩子過快成長,他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生活的快樂。

為了將來的快樂,犧牲童年的快樂,在孩子生命的頭十幾年里,給孩子施加過多的壓力。

他們沒有意識到快樂是孩子在第二階段(7到14歲)學會的技能,缺失了,就會在以后的生命中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尋。不管孩子成年后可能獲得怎樣的成功,如果他們小的時候沒有學會快樂,那么成功也不能讓他們快樂。

快樂首先是通過玩耍學會的,然后是快樂學習、快樂工作。

孩子出生的第一個十年,應該鼓勵孩子玩耍,快快樂樂的玩。

在此基礎上,孩子自己會做好上學時努力學習,踏入社會后努力工作的心理準備。

如果在學校一味地追求高分,或者在家承擔過多的家務,太多的壓力會妨礙孩子發(fā)展快樂、以及享受生活的能力。

如果父母引導孩子從學習和家務勞動中體驗到快樂,他們不僅會更加快樂的學習成長,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還會享受到工作的樂趣,并且會繼續(xù)學習。

最后在第三個七年(14到21歲),孩子慢慢走出父母營造的港灣,開始在同齡人中尋求更多的支持。如果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呐囵B(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培養(yǎng)孩子快樂的能力,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尋找樂趣并享受人生”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