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隔代教育的問題的總結兒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對策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
隔代教育的問題的總結隔代教育利弊及對策
隔代教育的問題的總結兒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對策。隔代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極大的影響。祖輩們有著豐富的育子經驗,加上他們有愛心、有耐心等因素,決定了他們成為培養(yǎng)孩子的不二人選,同時也由于祖輩們思想、觀念、方法等落后等因素也決定了他們對孩子教育的不利一面。所以,課外輔導網小學家教班老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采取積極的對策,使孩子現(xiàn)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兒童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
1、祖輩有更為豐裕的時間和經驗
祖輩親眼目睹并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了解對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發(fā)展特點。因此積累了許多育兒的經驗。給孩子帶來安全感,也給父母心理上一種支持。
年輕的父母養(yǎng)育孩子都是新手,不知道如何處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并且工作時間長,沒有足夠的時間教育孩子,祖輩能一定的經驗,并且大多數(shù)的祖輩們有充足的時間,在家?guī)Ш⒆?,讓年輕的父母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奮斗他們的事業(yè)。
2、祖輩有更為祥和的平整心態(tài)
教育孩子是一件耐心活,祖輩撇開外界的競爭壓力,心平氣和傾聽孩子的心聲,建立融洽的關系,為他們實施正確的教育提供了相對輕松和諧的心理基礎。
年輕的父母沒有經驗,對幼兒沒有一定的耐心,工作上、生活上的壓力較大,對待孩子容易毛躁、發(fā)脾氣,不能理性教育孩子。
3、祖輩更具培養(yǎng)孩子的高心智
孩子喜歡奇思妙想,祖輩對孩子總是有求必應,干什么都由著他們的性子來,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起到了推動作用。
年輕的父母能通過很多途徑了解一些育兒知識,不管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就往孩子身上套,對孩子的期望太大,卻妨礙了孩子的自由發(fā)展。
如:我班的蕊蕊小朋友,從小就是由奶奶帶大的,媽媽生她的時候,還年輕,并且爸爸媽媽都要上班,沒有充足的時間帶孩子,所以很小的時候就跟著奶奶生活,直到上幼兒園奶奶才帶孩子回到爸媽身邊生活。奶奶告訴我,一開始孩子的媽媽也嘗試自己帶孩子,但是沒有幾個月,爸爸媽媽的生活就變得很不規(guī)律,沒有充足的時間休息,整天只能圍著孩子轉,無法上班,教育孩子也沒有經驗,孩子有的時候吵鬧,爸爸媽媽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解決,到最后還是只能讓奶奶來帶孩子?,F(xiàn)在孩子很懂事,能為奶奶做很多小事情,在學校的時候,她常常能很主動的幫助他人,和其他幼兒很相處的很愉快。
二、兒童隔代教育的弊端因素
1、祖輩思想觀念陳舊,妨礙孩子個性發(fā)展
祖輩的世界觀形成于幾十年之前,當時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識面窄。在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中,他們的觀念無意中會傳播給孩子,就可能限制孩子的各種探索活動,約束孩子的思維,妨礙孩子的個性發(fā)展。
父母接觸面廣,了解更多有利于孩子發(fā)展的嘗試,能選擇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發(fā)展孩子的個性。
2、影響孩子心理,產生某些心理問題
孩子長期與祖輩在一起,模仿著祖輩的一些言行舉止,往往會產生心理老年化、性格怪異化、社交恐懼化的特點。
年輕父母的接受能力強,適應社會的變化節(jié)奏,能給孩子帶來“新鮮”的知識,讓孩子有一定社會交際能力。
3、過分溺愛孩子,阻礙孩子自我成長
有句話叫做“隔代慣”,是一種重養(yǎng)輕教的表現(xiàn)。祖輩給孩子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忽略對孩子人格素質、探索能力、責任心、德育等方面的教育。阻礙孩子的成長需要。
父母能理智的處理孩子“過分”的要求,知道什么東西適合孩子,什么東西不適合孩子,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成長需要。
如:我們班的魏弘軒,奶奶對孩子的要求言聽計從,孩子在家的時候很任性,奶奶幾乎一手包辦了孩子的所有事情,使得孩子的生活能力較差,獨立性不強,在學校的時候很嬌弱,動手能力較差。在飲食方面孩子挑食很嚴重,米飯吃得很少,不喜愛吃蔬菜,容易生病,常常都是上三天休息四天。和孩子奶奶交流的時候,她就覺得孩子只要吃他喜歡吃的就足夠了。
三、揚長避短,打造新型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可避免,利弊有因。關鍵是如何發(fā)揮好隔代教育的作用,揚長避短,因此打造新型的隔代教育,運用正確的對策勢在必行。
1、祖父輩要加強對孩子教育的主輔意識
*曾說過:人多好辦事。一個孩子調動了全家,那么這個孩子得到的照顧是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的。但是,人多矛盾也多,每個家長都有教育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到底實施誰的方案好就成了大家互爭的話題。有這樣一個例子:嫻嫻的爸爸媽媽在外工作,非常忙,因此從鄉(xiāng)下接來嫻嫻的奶奶,讓奶奶來照顧嫻嫻,奶奶對嫻嫻疼愛有加,什么事都不讓嫻嫻做,穿衣、穿鞋、喂飯、把尿……全都是奶奶一人攬下。久而久之,幼兒園的老師發(fā)現(xiàn)了嫻嫻的自理能力要比其他小朋友差很多,就聯(lián)系了嫻嫻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得知這一情況,萬分焦急,他們的想法是:不能再讓奶奶這樣帶孩子了,但是怎么處理呢?是告訴奶奶不要再繼續(xù)嬌慣孩子了,還是請奶奶回鄉(xiāng)下去。一時間他們陷入兩難,最后爸爸鼓起勇氣,委婉地對奶奶說明了一切,奶奶一開始很吃驚,也有點生氣,但是后來全家一起觀察了嫻嫻之后,奶奶才發(fā)現(xiàn)嫻嫻確實在自理能力上有所缺陷。于是,爸爸媽媽決定利用晚上的時間多教育嫻嫻,長此以來,嫻嫻的能力上去了,奶奶也只是從旁輔助一下嫻嫻。
由此看出,父母發(fā)現(xiàn)隔代問題的弊端并不難,難在如何處理。當父母與老人發(fā)生矛盾時,父母要都先出來擺明利害關系,承擔主要責任,讓老人意識到溺愛孩子的嚴重性。因此,堅持教育孩子的原則——以父母為主,老人從輔。
2、祖父輩要加強對孩子科學的教育理念
常常能聽到老一輩對小輩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老人教育孩子靠的是經驗,而父母教育孩子靠的是科學知識。這一矛盾又激起了隔代教育的分歧。有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因工作繁忙,就將倩倩交付給老人照顧一段時間,老人為了給父母一個滿意的答案,因此,在照顧倩倩的生活起居上無微不至。有一次,老人為了怕倩倩著涼,就給倩倩多加了兩件衣服,可是一到中午,天氣就熱起來了,倩倩額頭都出了汗,行動也非常不方便。正好,父母回來探訪,看見倩倩裹得像個粽子一樣,忙幫她脫去兩件衣服。引來老人對此舉動的不滿。按老人的邏輯:這樣一下子脫去衣服孩子是要感冒的。而父母認為:孩子失去了伸展四肢的鍛煉,更何況養(yǎng)育孩子還是要帶三分饑與寒的。為此,雙方都坐下來心平氣和說明了自己的原因,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教育的觀念卻各有千秋。
由此看出,達成共同的教育理念著實重要。老人和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在彼此的基礎上形成一個交集,老人適當?shù)娜ソ邮苄率挛?,學習新科技,父母要多積累一些情感經驗,互相融合起來,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一種科學的學習方式。
3、父母要積極參與教育孩子的親子活動
父母在外打拼,壓力如山。因此不得不犧牲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換來事業(yè)上的發(fā)展。久而久之,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孩子寧愿和老人在一起也不愿和父母在一起了。有這樣一個例子:小西本來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忙于事業(yè)沒空來照料,小西經常一個人在家玩玩具,變得沉默寡言。后來小西被送到奶奶家撫養(yǎng)一段時間,奶奶村上的小孩比較多,小西一開始挺害怕接觸人的,后來時間久了,小西同村上的孩子成了好朋友,小西因此也開朗了起來。父母來接小西的時候,小西居然不想回去,因為待在奶奶這非??鞓?。
4、轉變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理智地愛孩子。
祖輩家長要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能力,學會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這比一手包辦幫助兒童解決所有問題更有利于兒童適應社會;正確的愛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要愛得適度,對其生活、性格方面會有積極的影響;加強對孩子的社會化教育,常帶其外出去認識周圍世界,不要讓其做溫室里的、不見陽光的花朵;適度地開展逆境教育,這也是矯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5、創(chuàng)建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祖輩們之間要多聚集時間交流,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刻性,祖輩應多與孩子父母討論育兒心得,揚長避短,尋求教育孩子的正確;另外應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親子感情,只有父輩與祖輩協(xié)調一致,相互理解與支持,才能為下一代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諧、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在互補中給子女較為完善的教育。
由此看出: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實在太少了,孩子盡管在父母的懷抱里,可是感覺不到溫暖和快樂。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親子班,讓孩子的父母抽出一點時間,親自來體驗和孩子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更多的父母去發(fā)現(xiàn)、去了解自己的孩子,鼓勵孩子發(fā)揚優(yōu)點,發(fā)揮創(chuàng)造。在平時組織親子活動,在父母帶孩子一起出去玩,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體驗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讓父母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個性,找到正確的相處方式。學校老師每周找一篇保教文章,和家長一起學校,建立QQ群,家長之間相互討論、學習育兒方法,溝通育兒方式。
總之,隔代教育需揚長避短,共同進步,構建和諧的家庭教育模式,讓祖孫三代之間有溝通的橋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真正體現(xiàn)隔代教育的偉大價值。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母舸逃膯栴}的總結兒童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對策,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